12 05 纤三田野·清明含山行:蚕歌与蚕神 Posted at 09:32:56 in page, 最新消息 by
纤三田野FANGZHI纺志&方织由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Hangzhou Triennial of Fiber Art)& 方志小说联合策划,将作为2022年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缓存在/Being Theoria》的特别在地项目持续展开,并获得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的支持。
 
计划将维持一年,以桑蚕、丝绸、纺织等题材切入,通过驻留和走访的方式,调研中国沿海的数个区域:杭嘉湖、环渤海、厦漳泉……拍摄记述电影和编纂册页,并延展一系列公共活动和在地创作:
 
纺志——影像-文本-册页,以记述电影、文本编写、GIS制图、档案出版的方式,调研相关的产业、传统工艺的现状,重新编纂“古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与“近现代地方纺织业”等视觉志书。
 
方织——驻地-社群-活动,以“织”为法,通过行走、驻留,参与地方自组织实践与社会网络的协作。邀请艺术家、研究者、人类学家共同上路,激发全新的“纤维”创作。

 

(海报设计:卢川)

 

杭嘉湖

 

明代中叶,浙江北部的杭嘉湖平原,在运河水络中涌现出一批新兴的丝绸市镇:南浔、菱湖、双林、王店、石门、塘栖、濮院和王江泾等。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杭州知府林启在西湖边创办了蚕学馆,至今已有125年的历史,蚕学馆的办学宗旨是:除微粒子病,制造佳种,精术饲育,改良土丝,传授学生,推广民间。”在蚕学馆的推动下,至清代末期,全国有十多所蚕校相继成立,并培养了如郑辟疆等大批近代蚕桑业界人才。
 
1897年5月《农学报》创刊,梁启超在序言中写道:过去“学者不农,农者不学,而农学之统,遂数千年绝于天下,可慨矣。”该刊内容刊载翻译国外的近代农学专著和教材,例如英国康发达的《蚕务条陈》;同时也刊载国人著述,如朱祖荣的《蚕桑问答》,汪日桢的《湖蚕述》等。而在更早,通商口岸的出版物《格致汇编》(中国近代第一份科学普及期刊)已经开始向中国文人介绍科学技术,从西方引进的新信息处理技术(如:科学词汇、比例图、照相技术、丝厂等技术创新),使得工艺知识转变成一种可量化、图表化的现代技术,进入到了新兴阶层。
 
杭嘉湖的走访将于4-5月启动,以行走(陆路或航船)- 驻留 - 招募 - 采访等方式展开考察,在空间上制图某种“地方的流通性”——由港口、运河逆流而上,追溯桑蚕作物的产地,勾连起桑田、纱厂、绸庄、蚕种场、共育室、茧站、档桥、市场、码头……等场所记忆中的“纤维因缘”。
 
在此过程中,走向更广袤的世界,通过更开放深入的感知、调研,推动研究、写作,并采访、拍摄影片。
 

行走安排

 

>>> 清明含山行:蚕歌与蚕神中的民间体系
地点:含山-南浔善涟镇、德清新市镇、桐乡河山镇
 
>>> 4月3日:钱山漾-新市
议题:原始丝绸、圩田地景与基塘、《蚕花姑娘》、桑蚕农业与水利社会共同体(60年代电影中)、水系与生态
 
>>> 4月4日:新市-含山
议题:平原山信仰、运河、湖笔、蒙恬庙
 
>>> 4月5日:蚕花节·头清明
议题:轧蚕花与蚕花节、自发性与文旅化

 

含山,又名涵山、寒山

高仅60米,坐落在南浔善涟、桐乡、德清三县(区)的交界处,含山塘的东侧,图片来自网络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境内的钱山漾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村落遗址,在此地出土了4700至5000年前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蚕丝织品绢片、丝线、丝带和纺轮等,被称作“世界丝绸之源”。

 

上世纪五十年代钱山漾遗址出土的家蚕丝绢片,图片来自网络

 

钱山漾遗址2005年出土的马桥文化丝带,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第一部以蚕桑生产为题材的电影:《蚕花姑娘》在新市的水北村取材拍摄,以蚕歌和“姑嫂共育室”为背景

 

蚕歌、故事和神话

 

蚕桑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就有“蚕示三牛”的记载;中国最早典籍《尚书》的《禹贡》篇有“桑土既蚕”;春秋时期著作《管子》的《山权术》中有“民之通于蚕桑”的说法;汉代乐府《陌上桑》中的诗文“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描写民间蚕桑习俗;明代冯梦龙小说集《醒世恒言》也记录了流行于江南一带的丝绸贸易和蚕歌文化。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菀窳妇人,寓氏公主、伏羲、黄帝、嫘祖、蚕丛氏都充当过蚕神。晋代干宝《搜神记》中的《太古蚕马》是一则“白马化蚕”的蚕神神话。一千多年来,“白马化蚕”这一远古神话传说在杭嘉湖蚕乡广为流传,并延展出了“跳马”习俗,由艺人执硬纸剪成的马头,到蚕农家边跳边唱。

 

“白马化蚕”的蚕神神话,图片拍摄于中国丝绸博物馆

 

有蚕桑处就有蚕歌,这一歌谣的形式分为两类:以蚕桑生产为歌咏对象的“生产桑歌”和在桑蚕生产过程中所唱的“蚕农情歌”。
 
80年代发起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项目,自下而上,从民间故事、歌谣及谚语中采集、整理、汇编了大量蚕歌,这些蚕歌在蚕农口中代代相传,并不断丰富和演变。
 
1994年从屠甸民间艺人吴桂州家中发现了蚕歌手抄本《马鸣王蚕花》,该书抄录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距今已有119年。

 

 

杭嘉湖地区还有一首用于婚礼场合的蚕歌,称为“经蚕肚肠”。“经”作动词,当地方言即“织”的意思,织布称“经布”,“经蚕肚肠”即缫丝,其实是一次象征性的缫丝劳动。

 

 

轧蚕花和蚕花节

 

“轧蚕花”(轧的方言音,嘎)始于宋代治平年间(公元1064—1067年),在清代达到鼎盛时期,是含山周边南浔善琏、德清新市、桐乡河山等地作为每年清明庙会祭拜蚕种的习俗。

 

轧蚕花 
清明红雨暖平沙,
陌上晴桑欲吐芽。
作社祭神同结伴,
脂胭弄里轧蚕花。

 

传说蚕花娘娘在清明时节,化作村姑踏遍含山土地,留下蚕花喜气,得“蚕花廿四分”。

 

含山蚕花庙会从每年清明节(俗称“头清明”)开始,至清明第三天(俗称“三清明”)结束。其中以头清明较为热闹。除了当地及附近桐乡县、德清县境内的乡民,更有大批从湖州城中、桐乡乌镇以北、嘉兴新塍、江苏吴江等地,直至远及苏州和杭州的游人,纷纷从水路、陆路涌向含山。含山轧蚕花庙会在明清时达到鼎盛时期,各种府志、县志、镇志都有记载。清道光初诗人沈焯的诗就描述了含山清明轧蚕花庙会盛况:“吾乡清明俨成案,士女竞游山塘畔。谁家好儿学哨船,旌旗忽闪恣轻快。”

 

 

湖州含山蚕花节祭祀蚕花娘娘,图片来自网络

 
在新市,参与蚕花节的蚕农们都会买上几朵用彩纸或绢制作的红红绿绿的小花——蚕花,女的插在鬓边,男的插在帽檐上,蜂拥而至迎圣桥堍的寺前弄、胭脂弄。当地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脚踏新市地,蚕花宝气带回家。”
 
在河山镇,清明节,蚕娘们都要去蚕花弄轧热闹,俗称“轧发轧发,越轧越发”。近几年来,河山镇已经举办多届“蚕花节”,以祭祀蚕神、敲蚕花鼓、求蚕花等方式,祈求蚕花茂盛。

 

 

招募:了解含山周边或本地的参与者

 

时间:4月3日至4月5日
地点:含山-善涟、新市、河山
招募:10人左右
 
要求:
1) 了解湖州本地文化,尤其对含山-善涟、新市、河山的历史民俗文化有一定了解;
2) 对方志、艺术展览有足够的兴趣和想象;
3) 能提供一定的本地走访线索;
4) 参与过含山、新市、河山蚕花节的,或对当地蚕桑业以及丝绸业有亲身经历者,优先考虑。

 

 

 

识别二维码,提交填表申请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