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05 文章连载:现代纤维艺术研究(二) Posted at 14:33:20 in page, 理论研究 by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现代纤维艺术研究

作者:施慧、单增

 

 

 

 

 

 

第一部分  

纤维艺术历史渊源和演变

 

 

 

五、工艺美术运动及“新艺术运动”

 
 

美术工艺运动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 是英国19世纪后半叶机械化大批量生产时期的一场社会和美学运动,名字来源于1888年的艺术工艺展社团(the Arts and Crafts Exhibition Society),(开始于1864前后,在1896年基本结束0主要人物是艺术家、诗人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 他与艺术家福特-布朗、爱德华-柏恩-琼思等人组成艺术小组-拉菲尔前派,其成就主要是纺织品、首饰、墙纸等设计。主张恢复手工艺传统,反对简的单机械美学,主张“the work of a few for the few“-作品少而精。威廉-莫里斯本人热衷于染织品设计,他反对采用任何化学染料,坚持采用靛青之类的天然染料,1860年前后,他开设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艺术家领导的事务所,设计建筑、室内、家具、地毯等。1883年,他又在墨顿-阿比Merton Abbey设立了自己的染织工场,生产被称之为哈莫史密斯式 (Hammersmith)的各种挂毯和地毯,这些作品采用植物的枝条蔓叶,采用具有东方形态的缠枝夹杂各种小鸟等自然主义样式,色彩幽雅朴实,这与当时的维多利亚风格截然不同,在他的鼓励下,他的女儿玛丽-莫里斯投身于刺绣设计,创立了独立的抽纱设计部门。1851年英国举办的“万国博览会(the great Exhibition)”显示出英国对于欧洲大陆的巨大魅力——特别在19世纪最后的20年里——英国已具有丰富的原创思想,以及高质量的实际手段来解决艺术教育﹑工艺﹑设计与建筑的问题。这一运动促进了工艺美术的发展,也影响到欧洲大陆和美国的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1895-1910)。

 

这场运动首先于1895年在法国开始,之后蔓延整个欧洲,当时欧洲现代艺术思潮跌荡起伏,在奥地利有克里木特主导的维也纳分离派(Vienna Secession 1897-1915)、荷兰有凡-杜斯伯格(Theo van Doesbug)领导的风格派(De Stijl 1917-1928)、俄罗斯有马列为奇(Kazimir Malevich)d的至上主义等。这场新艺术运动在1900年巴黎国际博览会(the Paris Expo)期间达到高潮。这个阶段的一些运动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涉及建筑、室内、纺织品、工艺产品,是艺术家们对大工业浪潮中缺少个性的产品也是对贵族化矫饰风格的双重抵制。此外,起源于1925年在巴黎举行的大型展览-装饰艺术展(the exposition des arts decoratifs)的装饰艺术(Art Deco) 等“新艺术”运动共同演绎成纯粹抽象与彻底简约的新造型主义((Neo-plasticism),当时的时尚是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几何化图案的地毯和挂毯等纺织品的设计。但是在这些艺术运动中,把现代纤维艺术作为专门的学科纳入高等艺术教育领域的则是对现代艺术教育起到里程碑作用的德国包豪斯学院。

 

 

六、包豪斯

 
 

      德国自1809年起,相继建立了很多公立学校。在美术教育全民普及上采取教育家沛斯塔罗茨(Pestalozzi)教育思想与方法——以其《观察入门/ABC der Anschauung》为“教材”,运用线条﹑角度﹑曲线作为绘画的基础和语言,通过几何学的方式来认识自然的法则。1871年德国统一后,成立了一些工艺美术学校。20世纪初,德国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过了英国。1907年在慕尼黑成立的德国制造联盟(Deustche Werkband )促进了美术行业与工业界的紧密联系,并直接影响到现代艺术教育的开拓先锋——1919年在魏玛建立的国立包豪斯学校。该校主张将艺术与技术在教学中相结合,学院以作坊形式取代科系体系,以各个研究方向的Meister(大师或师傅)制取代教授制,强调实践性,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既强调艺术创造力的开发,又注重具体工艺技能的训练。并且把美术和工艺的重点定位于各种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设计上。被誉为现代艺术教育奠基者-德国包豪斯学院首次将纤维编织艺术纳入正式的学院教育。

 

      学校专门设有供师生们进行纤维材料研究,工艺研究的纤维艺术研究所。可以说,最早对纤维艺术以现代理念进行探索就是从这里开始。首任校长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在包豪斯成立宣言中说:“包豪斯寻求所有的艺术都应合而为一,所有的艺术学科、手工艺门类 - 雕塑、绘画、艺术行当和手工艺都是建筑艺术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这里,包豪斯长远目标是让壮观雄伟的艺术与装饰艺术之间没有界限且建造伟大的整体的艺术作品。”由格罗皮乌斯主持的学校是一所容艺术﹑设计﹑工艺﹑技术于一体的新型美术学校,它的现代性对后来的美术教育,建筑设计影响巨大。约瑟夫-阿尔伯斯(Josef Albers)  康定斯基(Vasily Kandinsky)﹑克利(Paul Klee)﹑伊顿(Johannes Itten)﹑列奥耐-凡宁哥(Lyonel Feininger)  毛利-纳基(Laszlo Moholy-Nagy) 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等艺术大师们的教学思想﹑课程设计都试图把艺术作为一门科学来进行分析﹑研究,其在艺术本体性﹑社会性﹑功能性﹑实用性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彻底改变了传统美术学院的教学模式。

     1921年作坊主任伊顿任命乔治-牟赫(George Much)作为形式大师建立并主持编织作坊。1922年,包豪斯114位在学生中有22位女生在编织作坊学习。在1923年的首届包豪斯展览上,编织作坊制作的新颖别致、现代感的家居纺织面料和壁挂作品受到瞩目。克利时任色彩形式语言大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在1924年曾赞许:“编织作坊是全德国最好的手工编织作坊”。

 

    昆塔-施拖尔策(Gunta Stoelzl,1897-?)是包豪斯大师(教师)中唯一的女性,她在1919年来到巍玛,1924年1月毕业,1925年担任乔治-牟赫的助手,1926年她独立执掌编织作坊,直到1931年,她不仅能把复杂的形式构图变成用手工编制的地毯、挂毯、窗帘和桌布,还能设计出一些便于机械化生产的方案。她制定了一个全新的教学项目,她把作坊分成两个部门,一个进行教学培训,另一个负责加工和生产。在生产车间一些受过专业学习过的学生根据一定的图样进行批量制作,当然也有制作艺术性强的单件作品。培训部的学生更多的是实验性研究,比如用一些实验性的新材料,废旧材料及廉价材料为市场化的需求发展,高雅造型的研究。包豪斯编织作坊在巍玛的时候,学院的任何一位学生都可以到作坊里编织地毯或小型挂毯,通常这种学科交叉的学生作品比常规的更优秀,但是在德绍的时候则只允许在册的学生在作坊里工作,而且时间被限定。编织作坊是包豪斯与社会结合最好的,教授年轻有活力,并把工艺与艺术完美结合,与生产商合作,并用实际的例子进行教学,坚持并弘扬了包豪斯精神。但直到今天,包豪斯科学理性的艺术分析﹑教育理念和探索精神﹑多学科研究还在西方很多美术学院闪耀着它的余辉。

 

     包豪斯学校从建校到1933年关闭,14年间虽然处于社会的动荡﹑政治的压力和经济的困饶,且在魏玛﹑德绍﹑柏林三易校舍。20世纪30年代,有一些受到德国法西斯迫害的德国包豪斯艺术家,移居美国。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任教于哈佛大学,Moholy-Nagy在芝加哥建立了Chicago Institute of Design芝加哥设计学院,全面搬用包豪斯的教学计划。包豪斯编织作坊另一位重要人物是约瑟夫-阿尔伯斯的妻子安妮·阿尔伯斯(Anni Albers),他们移居美国后在黑山学院(Black Mountain College)工作,他们也把包豪斯纤维艺术的研究带到了美国,其中,安妮·阿尔伯斯的传播影响最大。作为编织、造型艺术家和教师及作家闻名于世。他们的纤维艺术作品和艺术理念影响了很多艺术家,到五十年代,纤维艺术在美国蓬勃发展。现代纤维艺术孕育于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发展于美国和欧洲。

 

 

七、现代纤维艺术的蜕变

 
 

 现代纤维艺术从平面走入空间是与20世纪60年代在瑞士洛桑形成的世界纤维艺术中心有着密切的关系。1962年,在法国现代壁挂艺术的创始人让·吕尔萨(Jean Lurcat 1892-1966) 的倡导下,由瑞士洛桑政府、洛桑古代博物馆和法国文化部共同建立了瑞士洛桑“国际古代和现代壁挂艺术中心”,次年创办了第一个向世界公开展示的国际壁挂双年展,从此这个展览成为国际壁挂艺坛最著名、最享有权威性的展事。两年一度的展览将世界各国富有创新精神的现代壁挂作品推荐出来,通过相互间的竞争、角逐,使现代壁挂艺术象后浪推前浪一样迅速地发展起来。壁坛盛会使众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在这里亮相,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云集到此,汇成了形式和观念上一次次新的震动、新的浪潮。艺术家们把这里的锐意带回各地,继续酝酿两年后新的冲击。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成为了世界壁挂艺术的“地震仪”,它准确而迅速地表达了世界壁挂创作的各种信息,并在现代壁挂艺术的进程中始终起着导向的作用。

追溯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历史,法国画家,壁挂艺术家让·吕尔萨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他首先与传统的精密复制绘画式的纤维艺术决裂,充分发挥了纤维艺术在艺术语言上的个性,并倡导不断的开发纤维艺术的新材料、新技法、新语言。这标志着人们已开始不在将逼真作为纤维艺术的首要评判标准,而是将纤维艺术观念向现代化转换,强调创新。1917年他首次制作壁挂,1936年彻底从绘画转向壁挂编织艺术制作研究,1939年与画家Toussaint Dubreuil 和Marcel Gromaire 来到一个自16世纪以来以地毯编织业为主的法国古城奥泊森(Aubusson),并与编织技师 Francis Tabard一起建立了一个现代壁挂编织中心,他设计了1000多件壁挂作品,有时一条线中最多有37种色彩,多种色调。他极力主张恢复、发展壁挂编织本身的独特艺术语言,提倡壁挂要和时代精神相一致,并与现代建筑环境相协调。他在法国中部地区积极地推广现代壁挂运动,创造了大批的壁挂作品,大多装饰在教堂里。由他倡导和编织出来的壁挂,画面上有了自身的生命和温暖感,他把现代设计观念和新的装饰性带到壁挂中来,把现代绘画与壁挂技术相结合。至此,五、六十年代壁挂艺术开始在西方复兴。这个时期的壁挂作品,有把一些大画家如马蒂斯、毕加索、米罗等人的装饰性极强的绘画作品织成壁挂,将编织技巧的装饰语言与画面装饰性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也有以色块来分割画面的构成形式和抽象形式的壁挂作品。这一时期的壁挂创作注重壁挂自身语言的挖掘以及构成形式上的变化追求,为壁挂艺术的复兴开辟了路径,其壁挂的形式基本上是平面的。

      他倡导发起的第一届国际壁挂双年展1963在瑞士洛桑开幕,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反响,这项展览一度带动了国际纤维艺术的热潮,瑞士也因此成为世界纤维艺术重镇和中心.后来该项活动的创办者离开人世,展览停办。在瑞士创立的洛桑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距今已有40年了。该艺术展原本只打算将挂毯从使用传统的纤维材料临摹绘画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但结果使得全世界都认识了纤维艺术这一艺术门类。与此同时,也造就了一批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

 

     大战后的波兰政府也极力推广手工艺的发展,尤其重视编织工艺,在华沙设立了艺术学校和实践工厂,波兰的纤维艺术发展由此孕育而出。1970年波兰罗兹壁挂双年展创立,更推动了纤维艺术运动的发展。此时的纤维艺术创作成为了一种原创性的艺术创作语言,编织艺术家以各种素材与技法从事创作,作品由平面的形式发展成立体的造型,进而成为三度空间的装置艺术。玛格达莲娜-阿巴康诺维兹(Magdalena Abakanoviz)即是带有强烈表现风格的欧陆立体纤维艺术的代表。她在织机上自由地编织,编织的结构和材料所呈现出的肌理直接成为了一种艺术的语言。她的作品特质为深沉的色彩,粗狂的肌理,厚重的造型和麻类原始材料的运用。她以编织或非编织技法创作巨幅作品,来诠释生、死、绝望等哲学性主题,表达出艺术家极具冲击力的情感,被公认为当今纤维艺术的巨人。波兰是现代国际纤维艺术发展的摇篮之一。这与其历史上盛产羊毛和具有深厚的编织传统密不可分。其周边国家如芬兰、捷克、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匈牙利、前苏联等地都在60、70年代介入现代纤维艺术研究。波兰艺术家阿巴康诺维兹、保加利亚艺术家马林·瓦尔班诺夫(万曼)(MARYN VARBANOV)、大地景观艺术家克里斯多(Christo)珍娜-克劳德(Jeanne Claude)夫妇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审核 | 许嘉、石冰

编辑 | 毛宇、杨安           

 

最近更新